相信公园20分钟效应
个人简介:
我是高子淇,22级生医工硕士,在老师的指导下专注图像恢复的研究。就读期间,我获得了国家奖学金、中科大-苏州工业园区奖学金、中科大寰宇杯演讲比赛二等奖,还有ISBI学生旅行基金,被评为中科大优秀毕业生。二星魔术师。
Q1:研究生期间最难忘的成长经历是?
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,我从想idea到写文章再到接收,完整走完了文章发表的全过程。心里有数了,对科研的焦虑就少了很多,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也强了很多。
Q2:人生格言?
相信公园20分钟效应。除非DDL附近,我很少在实验室从早到晚做科研。我喜欢时不时换换脑子,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是接触自然。接触自然能让焦躁的内心平静,让疲惫的大脑重新充满灵感。很幸运的事,苏州有着丰富的植被和水系:白鹭园和金水湾栈桥都离学校不远、风景优美;平时在城市漫步时,也常常偶遇不错的江景和小公园。
Q3:有没有特别想感谢的实验室传统?
最想感谢每周的paper reading!每次都有4-5位同学分享自己研究相关或特别有意思的前沿论文,大家一起讨论特别有收获。这个传统不仅让我快速了解组里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内的最新技术,还创造了一个自由交流想法的空间。
我有一篇发表在WACV 2025的文章,灵感就来自杨闻笛同学分享的一篇NeRF新视角重建论文。当时听完就觉得这个思路可以用到我的图像恢复研究上,经过几次实验和讨论,真就发展出了一个有效的训练方法。这是paper reading最有魔力的的地方——科研灵感会随机掉落到参与者身上;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可以增加灵感转化为可发表的文章的概率。
更让我珍惜的是,paper reading的传统创造了一个持续的学术交流平台。虽然平时我喜欢广泛阅读多个领域的明星论文,但受限于时间和专业深度,常会遇到理解上的瓶颈。而做报告的同学往往就是组里最懂这个小方向的人,他们总能三言两语就帮我打通思路。这种高效的知识传递,不仅解决了具体的疑惑,更重要的是保持了我对科研的新鲜感和满足了我对新知的探索欲。
Q4:如果可以研究生重来,你最想做什么事?
科研之外,多运动!多向组里的运动健将们学习,比如女篮队的雨佳、爱打乒乓球的梓康博士,还有打羽毛球超强的老师等等。
Q5:对未来发展有哪些规划?
本科和硕士开始时都做过规划,但后来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,所以现在我更倾向于边做边调整。确实对下一阶段有些粗略规划,但主要是为了借助规划的手段来缓解对异国生活的紧张感。长期目标是尽最大努力实现自我价值,保持开放心态,同时谨慎地应对变化和挑战。
Q6:想对学弟学妹说什么?
首先欢迎(或恭喜)大家加入Miracle实验室!这里有老师搭建的高水平平台,科研资源丰富、研究方向多样且具有前瞻性,老师也非常关心学生的个人发展。希望大家能把握这个机会去探索自己的可能性,也更期待将来各位"魔术师"学有所成时,能以各自的方式把这份魔力传递下去。